1917年先施百货开业盛况
早在两座大厦施工建设时,商业大战就已经开始了。
永安百货利用假施工图虚晃一枪,实际大楼比先施百货高一层半,对先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俯视,令先施百货十分不满;
永安推出可以记账的“折子”,吸引上海富豪阶层,先施便打造自己的品牌牙膏、雪花膏和花露水;
永安组织服装模特队,每天在商场表演,先施便开创性的聘用女售货员,吸引顾客光临……
郭志媛 吳麗蓮 鍾鳳華
到了1926年,从先施百货离职的高管和经理,联合澳洲华侨,筹资300万在南京路创办新新百货;1936年,第四家百货大楼大新百货开业。
自此,南京路集齐了先施(Sincere)、永安(Wing On)、新新(Sun Sun)和大新(The Sun)四家百货公司,并有无数的化妆饰品、钟表眼镜、银楼珠宝、成衣绸布等店铺;
77米的和平饭店和83.8米的国际饭店雄踞上海之巅,南京路从东到西一片繁华,霓虹灯彻夜明亮,“十里洋场”的美名开始响彻全国。
民国盛况(1917~1949)
Grand occas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
当我们在网络上追逐各种网红小姐姐的时候,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百年前的上海玩剩下的。
当时最流行的合金笔尖“金笔”如同现在苹果手机,四大百货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。永安百货单独开设“康克令(Conklin)金笔柜台”,售货员全部是明眸皓齿的小姐姐,烫着时髦的卷发,穿着合体的旗袍,戴着精致的胸针,讲着流利的英语,人称“康克令小姐”,一下子就红遍了上海滩。
“康克令小姐”和钢笔广告文案
这种方式非常好的迎合了男性知识分子的心理,康克令小姐当年在上海滩的地位,不亚于今天受追捧的网红和主播。这种方式吸引了极大的关注,一时间洛阳纸贵,金笔供不应求。
女店员现场演示制作香皂,永安,1935年
中国的第一盏照明路灯,第一个抽水马桶,第一座现代商场,第一家现代银行,第一所教会大学,第一份报纸杂志,第一次模特大赛……在上海滩充斥着光怪陆离的绯闻奇谈的同时,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现代化。
以四大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力量,通过充足的货源供应、卓越的硬件环境、科学的商场布局等重塑了上海市民的消费文化。百货商场大规模使用广告橱窗、玻璃柜台、升降电梯、降价促销、海报广告等工具,培育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,对整个中国的消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永安百货橱窗展品
但民国上海的繁华只属于少数精英阶层,大多数上海贫民居住拥挤,粗茶淡饭。这样的繁华不属于人民,也必然如同昙花一现,不能长久。
工业时代(1949~1978)
Industrial Age
1949年5月24日,解放军三野27军攻入上海市区,被碉堡火力压制在苏州河南岸的外白渡桥。
后来担任上海首任市长的陈毅特意从丹阳致电军长聂凤智,着重强调不准在上海市区使用重武器。
这个命令的代价是惨重的,当年“渡江第一船”的27军79师235团1营3连5班,12名战士在横渡长江时毫发无损,却全部牺牲在渡苏州河的战斗中。
上海战役第二阶段示意图
战斗结束后,解放军入城纪律严明,露宿街头也不扰民。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政权对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谨慎。
“共产党不是没有进过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,大革命时代进入过上海、武汉、南京等地,但是又被赶出来了。这次进去是否还会被人家赶出来呢?现在还不敢大胆的说一个“不”字,主要是看我们自己……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,是和市民的见面礼。"
进驻上海的解放军席地而睡
但同时老同志们对于上海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,直斥上海是寄生虫的城市,是罪犯和难民的城市,也是冒险家的乐园。这意味着在温和和礼貌的过渡期之后,一定跟随着对旧上海彻头彻尾的改造,而上海独立全国的消费文化,必然会首当其冲。
随着计划经济改造进程推进,上海所有的娱乐场所、烟馆、妓院、跑马场、舞厅全部被关闭或改造,而原来自由的百货商场则变成计划配给模式,商业和消费属性急速降低。
随处可见的“红袖章”在电影院最后一排抓到亲热的年轻人,会扭送到派出所通知单位来领人。他们甚至会截住发型或穿着时髦的路人,前去质问:“为什么穿尖头皮鞋?为什么穿紧身裤?为什么留大背头?”
很快,四大百货公司的橱窗里,中山装、布拉吉和列宁装是唯一能找到的服装了。无论是作为资本家的百货公司老板们,还是作为消费者的上海市市民,他们的生活和命运,跟这个城市的消费文化一起,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永安合营,1956年
上海这个消费型市场逐渐褪色,生产能力却慢慢成为上海的名片——钻石手表、永久自行车、上海缝纫机、中华香烟……上海货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,甚至产生了新的职业——沪淘。
在外地工作或者插队的上海人,每当回家探亲时,都会接到周围人委托的购物清单,从的确良到麦乳精,从大白兔到灯芯绒,凡是能人肉搬运回来的,都会被抢光。
上海永久牌经典载重车
1950~1979年间,上海将近90%的税收上缴国家,在当时占全国收入的六分之一,但由于资本主义桥头堡的历史包袱,上海始终需要在政治上表现出更加可靠和更加积极,才能获得信任。这一点,在十年动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尽管受到巨大的计划经济的冲击,根植于上海人心中的消费基因,却无法被彻底消灭。60年代后期,百货公司墙上被贴大字报,旁边群众不满道:往哪儿贴都行,但请别糊住橱窗。这些被压抑的需求和欲望,一旦被解放,便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。
潜力爆发(1978~2015)
Explosion of China's consumption potential
当我们站在历史中新的一页,再回望上海1949年的前后三十年,穆然发现原来它们早已在冥冥中为上海奠定了发展潜力。前者积蓄了它的消费潜力,后者铸造了它的工业实力。这形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格局:既有消费文化,又有制造精神。改革开放后,伴随制造业飞速发展的,还有消费文化的迅速恢复。
老照片,上海
在十年浩劫中,上海南京路商业街从有各类批发商8300多家,零售商业、饮食业、服务业22万户,从业人员50多万人,到了1978年初,市区仅存商业服务网点2万多户,仅为最初的十分之一。
南京路有名的新雅茶室,李宗仁担任代总统时曾在此设宴50桌,在浩劫中被砸了个稀巴烂。1978年7月14日,更名为新雅粤菜馆重新装修开业,闻讯而来的食客把饭店挤得水泄不通,一座难求。
上海人那种追求美好事物的基因,被压抑了三十年,但始终没有褪掉本色。
推公交车的人,上海
但直到十年后的90年代,上海才最终迎来飞速的发展。1990年地铁一号线开工,1991年南浦大桥通车,1993年杨浦大桥通车,同年内环高架全线贯通,1995年东方明珠矗立江畔,1997年金茂大厦拔地而起,1999年浦东机场建成启用……这个历经沧桑的城市,终于开始在一日千里的建设速度中追逐曾经的历史地位。
1995年,中日合资的八佰伴商场开业,当天共接待了107万消费者,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,令媒体惊呼“当年南京路先施百货开业盛况重现”。
八佰伴开业情景,上海浦东
随后便是家乐福、麦德龙、欧尚、易初莲花等大型商超品牌纷纷进驻;罗森、全家、7-11也开始布局社区。六七十年代买个西瓜也要凭借医院的发烧证明,如今甚至不用出门便可以通过外卖送货上门。
1978年到2015年,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0元提高到6万元,消费支出达到4万元。2017年,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30亿元,这一年上海社零额首次超过北京,成为中国最能花钱的城市。
中国消费天堂的身份,开始逐渐回归上海。
未来城市(2015~)
Shanghai Future City Development
还记得文章开头的永安百货公司吗?1966年它被收归集体所有,现在属于上海百联集团。这家近百年历史的百货公司,在2017年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新零售战略合作协议。
这是一场颇具穿越意味的合作,一方是塑造上海消费文化的百年老店,另一方是崛起于互联网时代的零售巨头,新老力量的结合,打破了时空的限制。
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合作
力主与上海百联合作的,是马云身边的上海人张勇。这个上海人一手缔造了天猫和双十一,后来和另一个上海人侯毅创立了盒马鲜生。
80年前,永安百货在第二代掌门人郭琳爽主持下,创新的提出“代客送礼”送货服务,深受上海滩富豪欢迎。80年后,盒马鲜生以算法驱动运营、分拣、配送系统,能够实现“3公里内,30分钟送达”的高效率,甚至诞生了“盒区房”的概念。
上海是什么?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注解。是繁华、是烟火、是优越、是精致;是传承、是创新、是服务、是效率。这座饱含历史底蕴和时代烙印的城市,正在焕发着积极向前,开放腾飞的新精神。
它吸引着像高格办公空间这样的优秀企业的入驻,为他们的到来铺平发展的道路,也因为他们的到来而继续保持创新、保持进步。
这座襟海带江,舟车辏集,人烟浩穰,工商鼎盛的伟大城市,它属于一个极速崛起的古老国家,也属于每个兢业勤奋的平凡国民。